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,今年多地入梅时间均较常年偏晚。
今年的梅雨季节延迟,主要是梅雨天气形势没有建立起来,无法形成持续性的西南暖湿气流,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汽源,就不可能形成典型的梅雨天气。
古代是怎么判断“入梅”时间的?
梅雨,不仅是一种天气现象,还是一种气候特征,不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存在,在日韩,也有这种说法。
如果你细细研究过梅雨的特征,就会发现,无论怎么判断,梅雨出现的季节,大多数情况下,基本都在6月份到7月份之间,偶有5月下旬“入梅”的。
如果反应在节气上,一般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之间。
话说在以前,我们的古人,往往也会根据芒种与夏至的时间节点,来判断梅雨时节的到来。
所以,在江淮以及江南一带,往往也是以古代历法,来判断入梅时间。
一般情况下,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,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。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,则将该日定为入梅,小暑当日地支为未,则将该日定为出梅。
现代是如何判断“入梅”时间的?
与古代不同,现代判断“入梅”时间,并非采用古代的那种历法标准,而是引入了现代气象学的诸多因素。
在北纬29-33°这个范围内,一般以大气环流条件和区域降水情况,来做判断标准。
一般情况下,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,同时参考平均气温变化,如果当地平均气温基本稳定在22°C或以上,那么它的起始日,往往作为“入梅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