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种和品相是影响钱币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。曾几何时,品种是许多集藏者收藏钱币时优先考虑的因素,但随着钱币评级活动的流行,“品相为王”的观念后来居上。在一般情况下,相同品种的钱币,品相好的要比品相差的价值更高。
一分之差导致价格悬殊
评估钱币的品相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描述性评估,即使用描述性词汇评估钱币品相,如美品、优美品、极美品、未使用品等等;另一种是数字性评估,用100或70以内的分数评估钱币品相。国际上流行的是美国谢尔登70分等级制,既相对客观地反映了钱币的真实状态,也推动了钱币交易价格与分数挂钩,以1982熊猫1盎司金币为例,69分评级币与68分评级币相比,市场交易价格遥遥领先。
某些品种70分与69分和68分相比,价格相差就更为悬殊,例如2001熊猫1盎司银币。
分数不完全等同品相
就70分等级制而言,一枚钱币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其压印完整度、磨损程度、原光程度、接触痕大小、视觉效果等等。但很多时候,我们会发现高分钱币仍然存在指纹、白雾、白斑、红斑等明显瑕疵。有时氧化反应发生在钱币封装之后,这种情况下,分数就不能反映钱币当前的真实状态。有时许多当代银币在封装时就已经出现白斑,但仍能获得69分的高分。无论钱币上的氧化发生在封装前还是封装后,都很难使集藏者接受。